网站首页 实验平台
  您的位置: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简报 >> 正文
  阅读全文

2016年9月简报(总第四十七期)

 [添加时间:2016/10/19 13:37:32, 浏览次数:8381次 ]
本期要闻:
²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新疆寒旱区分实验室”揭牌仪式
² 张建云院士率专家团队在青岛、赣州调研城市防洪工作
² 实验室专家参加国家防总技术工作组赴江西指导长江干堤防汛查险排险工作
² 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学术团队参加第八届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
² 加拿大W.R. Peltier院士、E.d.Sudicky院士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新疆寒旱区分实验室”揭牌仪式
 
    9月29日-30日,河海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在乌鲁木齐召开了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度工作年会。会上隆重举行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寒旱区分实验室”揭牌仪式,拉开了共建实验室的序幕,希望通过加强这个平台建设,得到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更多支持。
    为贯彻中央关于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充分发挥重点高校的人才与学科优势,促进西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十三五”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根据河海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十三五”对口支援意向书的要求,在前期调研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为拓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寒旱区水问题方面的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大河海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力度,在新疆农业大学搭建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平台和新疆水文水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寒冷干旱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实验室为基础,双方共同研究决定,在新疆农业大学建立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寒旱区分实验室。
    分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依托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河海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在水文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河流泥沙及河湖生态、国际河流等方面的研究基础和特色,立足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重大需求,瞄准新疆地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与重大工程技术攻关,突出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争取通过3-5年的建设,以分实验室为基础,申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而使重点实验室在解决新疆地区水问题及重大水利工程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疆和西北地区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张建云院士率专家团队在青岛、赣州调研城市防洪工作
 
    全球变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暴雨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城市看海”现象年年发生,城市洪涝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立项启动了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研究”。
    7月5日至9日,张建云院士率专家团队一行在青岛和赣州市调研城市防洪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王超、郭仁忠、胡春宏,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高中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专家等参加调研。
    7月6日上午张建云一行在青岛调研了八大关老城区防洪防涝设施,下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调研了城市排水防涝工程现场,并与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开发区工委王建祥书记等进行了座谈,听取了新区规划局总体规划情况的汇报,城市管理局城市洪涝防治的汇报。7月8日张建云院士一行在赣州市实地考察了福寿沟、章江南岸防洪工程、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等地,详细了解赣州市城市规划、水系分布、防洪排涝等方面的情况,并就赣州市城市洪涝防治工作进行了专题座谈。
    院士和专家们对赣州市洪涝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下一步的防洪工作,建议秉着科学、规划、生态、系统、持续的理念做好洪涝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系统,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立体感知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加强城市防洪预警、科学调度和应急管理;大力开展河湖防污、减排、治污,畅通河湖水系,保护水生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增强水系综合治理能力,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统筹好防洪排涝系统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推广福寿沟经验并对其加以维护,充分发挥其防洪排涝作用。
 
 
 
实验室专家参加国家防总技术工作组赴江西指导长江干堤防汛查险排险工作
 
    自7月3日起,长江干堤九江段水位进入超警戒状态,7月9日达到最高水位21.66米,超警戒1.66米,长江干堤和鄱阳湖区堤防巡查防守压力大。根据水利部领导指示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部署,7月12日~22日,实验室盛金保教高参加国家防总技术工作组赴江西,协助指导重要堤防巡查防守、险情分析、应急排险等工作。技术工作组一行3人冒着高温酷暑和随时而下的暴雨,对江西上报国家防总的九江长江干堤险情点逐一进行了排查,共查看梁公堤、赤心堤、永安堤、益公堤、东升堤、辰字堤、芙蓉堤、九江市城区堤防等8段长江干堤险情点29处,江新洲堤防险情点2处,永修县三角联围堤防险情点1处,余干县康山大堤险情点1处,详细了解每一处险情出现的时间、位置、特征、临时处置措施,并通过查阅记录、与现场人员交流、查阅文件资料,现场分析研判险情原因、危害性和发展趋势,协助制订应急处置方案,指导实施应急抢险工作,为确保长江干堤安全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汪洋副总理、陈雷部长7月16日深入长江干堤永安段实地查看汛情险情、堤坝防守情况时,对技术工作组的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汪洋副总理嘱咐技术工作组,对排查发现的险情,技术服务要及时跟上,险情处置要可靠,确保长江大堤万无一失;陈雷部长要求技术工作组坚持到水位回落、所有险情点均得到有效控制后。
    江西省长江岸线共152km,干堤总长126km,全线超警戒水位后,防汛抗洪范围广、战线长,防汛压力特别大。截止2016年7月20日,江西省上报国家防办的长江干堤险情29处,通过技术工作组现场排查,解除险情18处,需进一步观察的12处(其中新增险情1处)。险情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泡泉(管涌)和集中渗漏,对大堤安全威胁较大,经反滤围井或压浸处理后,险情得到有效控制,需继续观察;二是堤后散浸,经开沟导渗处理后,暂对大堤安全影响不大,如发现渗流量加大、出溢点抬高现象,需加密、加深导渗沟,必要时可采取贴坡反滤保护;三是堤顶纵向裂缝,经封闭处理后,对大堤安全影响不大。经初步分析,导致险情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涉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有多处泡泉点是由于工程建设地质钻探孔封孔不严或废弃的人工取水井引起;二是大堤建设先天不足,清基不彻底和堤身填筑质量不佳,渗流出口大多没有排水沟和贴坡反滤;三是部分堤段标准偏低,断面较为单薄,历史上的险工险段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总体上看,长江干流九江段大堤险情排查组织得力,应急处置措施合适,所有险情点均及时得到有效处置,险情得以解除或处于可控状态,不存在溃口性重大险情。但长江仍处于高水位状态,水位超警戒1.17m,且干堤浸泡时间已达半个多月,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技术工作组在离开江西之前强调,仍不可掉以轻心,思想不可松懈,需继续加强对堤防薄弱地段、重点关注险情的巡查,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建议针对今年长江干堤和鄱阳湖区堤防暴露的薄弱堤段与险工险段,抓紧开展前期工作,防洪与排涝兼顾,汛后及时除险加固综合治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紧急赶赴河北黄壁庄水库开展大坝安全性态的研判工作
 
    2016年7月19日~20日,强降雨过程导致河北省黄壁庄水库水位在48小时内急速上涨8.55m,21日8时在副坝长500米的坝段库内发现较大面积水面“冒泡翻滚”的现象,并伴有响声。
    问题发现后,国家防办和水利部高度重视。为查明“冒泡翻滚”现象的原因及当前大坝安全性态,确保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水库功能效益正常发挥,根据国家防总安排、水利部陈雷部长指示精神及刘宁副部长的具体要求,实验室相关研究团队成员7人,于21日下午紧急启程,一行驱车12小时连夜于凌晨4点到达水库现场,参加副坝“冒泡翻滚”原因及大坝安全性态的研判工作。
    专家组22日不顾一夜的奔波,早上6点到现场考察,通过现场查看、观测资料分析、探地雷达探测初步分析结果,提出了“冒泡翻滚”坝段工程质量及当前大坝安全性态的意见,专家组采纳作为研判大坝安全性态的重要依据,圆满完成了国家防总和水利部交给的任务。水利部刘宁副部长对专家组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专门来信表示慰问并感谢专家们做出的努力。
 
 
 
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学术团队参加第八届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
 
    2016年9月19日~23日,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方向师生一行12人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第八届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本届会议分海岸工程及防灾、海洋工程及新能源2个分会场。严以新教授作为大会发起人参与了会议并致辞,郑金海教授主持了大会报告,张弛副教授主持了分会场讨论,陶爱峰副教授作为优秀学生海报和演讲奖的评审专家参与了相关奖项的评选活动。傅丹娟、黄珊珊、吴彬、丁聪、胡煌昊、颜晋等研究生在不同分会场分别做学术报告,陶爱峰副教授、周春艳博士及研究生张清扬参与了海报展示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中德双方与会代表就海岸及海洋工程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启迪新思路和新见解,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
    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源于1984年在严恺院士的倡议与组织下由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主办的中德水文与海岸工程研讨会,德方有9位代表参会。1987年由德国汉诺威大学主办,我校10名代表参会。2000年,河海大学副校长严以新教授、成功大学副校长欧善惠教授和罗斯托克大学Kohlhase教授签署备忘录,每两年轮流在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举办中德海岸及海洋工程研讨会。2002年以来分别由罗斯托克大学、河海大学、成功大学举办。2008年更名为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研讨会,由达姆斯塔特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基隆海洋大学、汉诺威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举办,下届研讨会将于2018年由成功大学举办。
 
 
 
郑金海教授赴英国开展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项目交流
 
    2016年8月16日至9月1日,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方向学术带头人郑金海教授在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ship Award of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资助下赴英国访问研究,分别访问University of Bradford、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Newcastle University、Cardiff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Reading,与英方伙伴加深了解、建立友谊、推进务实合作。
    访问期间,郑金海教授做了“Wave-seabed-structure interaction around a monopile foundation in nearshore wind farm”和“Introduction of Hohai University”等报告,介绍了河海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他带领的团队在关于“近海风电工程复杂桩基础在波流共同作用下和高浓度泥沙环境中的土体弱化-冲刷耦合机理,复杂桩基础在动床冲刷过程中自振频率降低、桩体变形累积、承载力退化等结构动力变化特性,复杂桩基群影响下的水沙运动规律和海岸冲淤演变机制,以及适用于复杂桩基础的创新防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确定了中国NSFC-荷兰NWO-英国EPSRC国际合作科研项目sustainable deltas的申报工作,落实了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交流事宜。
    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项目,支持英国大学的工程院系作为主办方邀请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专家赴英进行不超过一个月的研究访问,旨在为英国大学加强能力建设和拓展国际合作。
 
 
 
加拿大W.R. Peltier院士、E.d.Sudicky院士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7月9-10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W.R. Peltier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E.d. Sudicky院士来实验室学术交流。两位院士分别做了“Climate Coupled Hydrology in a Warming World”和“Towards Improving the Skill of Land & Subsurface Processes in Climate System Models: Strategy and Examples”的学术报告。相关研究方向青年骨干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两位院士分别给出了进一步研究意见。
    余钟波主任主持学术交流会,河海大学陈力、张珂以及多名固定研究人员与研究生参会。
     W.R. Peltier,男,生于1943年,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现任多伦多大学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极地气候稳定网络首席研究员,加拿大超算中心SciNet科学主任。Wm. Richard Peltier教授长期从事大气海洋的波浪及紊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地球构造物理、地球气候环境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以参与建立了从末次盛冰期到现在的全球冰川重构模型而著名,是ICE-3G,ICE-4G,ICE-5G (VM2) 以及即将发表的ICE-6G (VM5) 等全球重构模型的首要或主要贡献者,这些模型是对冰期后地壳反弹以及后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海平面变化进行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Wm. Richard Peltier教授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检索200余篇,总引用11,439次,单篇最高引用1131次,单篇被引超过100次的文章有26篇,h-index高达51),以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编出版专著3部,曾获CAP物理成就金奖、美国地球物理联盟Charles A. Whitten奖章、欧洲地球科学联盟Milutin Milankovic奖章、加拿大皇家学会Miroslaw Romanowski奖章等。
    E.d. Sudicky,男,1953年9月出生,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E.d.Sudicky教授长期从事水文地质过程、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自创一套反映大气-陆面-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Hydro Geo Sphere模型,已成功应用于解决各种尺度的水文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评价、污染物迁移模拟与治理等方面的问题。E.d.Sudicky教授先后主持了40多项国际和加拿大国内的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不同水文过程中多尺度问题、陆气耦合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等关键性科学技术难题。发表了研究论文200多篇(SCI检索130余篇;总引用4363次,单篇最高引用1048次,获得ISI Thompson Scientific SCI检索引用最高奖),以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编出版了专著五部。E.d.Sudicky教授自1978年以来获得一系列奖项。比如,2007年获得国际地下水协会的King Hubbert 奖,滑铁卢大学Honour Award, 2007入选 Kisiel Memorial Lecture, Department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05年入选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2003年入选Fellow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2003年入选 Marquis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年入选Canadian Who’s Who;2005年荣获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 Cambridge, UK;2001年获AGU 的Hydrology Award; 1999年获Meinzer 奖;同年入选 Fellow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瑞典国家电力公司专家来访并参观铁心桥试验基地
 
    2016年8月15日,瑞典国家电力公司Patrik Andreasson教授与瑞典Sydkraft电力公司Carl-Oscar Nilsson先生一行5人来访,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分别作了题为“Hydraulic Design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Sweden”以及“Dam-safety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in Sweden”的学术报告。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时强教高及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Patrik Andreasson教授介绍了瑞典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现状,就当前瑞典在水工水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涉及高速水流、泄洪消能、水气两相流、鱼道、流场测试技术等内容,包括基础理论、数值模拟计算、物理模型试验及原型观测等方面的最新技术。Carl-Oscar Nilsson先生交流了瑞典大坝安全管理情况,包括瑞典大坝安全分级原则、法律法规、管理指南、安全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原则等,并针对具体工程进行了案例剖析。报告会加深了对瑞典水工水力学及大坝安全管理现状的了解,为今后两国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契机,瑞典科研人员在水力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深入细致研究,也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使瑞典客人对在水工水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李君高工作了“Forces acting on vessel and mooring force during locking – experiences in China”的学术报告,瑞典同行对实验室在通航水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就今后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进行了探讨。
    15日下午,瑞典客人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铁心桥试验基地,分别考察了通航厅、泥沙基本理论厅、筑坝厅、空化空蚀实验室、白鹤滩试验厅、长江下游厅,瑞典客人对国家重点实验科研平台及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开展长期合作交流。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电 话:025-83787286    传真:025-83786606
邮 编:210098
网 址:http://www.hydro-lab.cn
    wdl@hhu.edu.cn
 
返回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平台管理 | 办公管理入口

      地址:江苏南京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    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邮编:210098  电话: 025-83786606    传真:025-83786606  E-Mail: wdl@hhu.edu.cn 

      版权所有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