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验平台
  您的位置: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简报 >> 正文
  阅读全文

08年3月简报(总第十三期)

 [添加时间:2008/3/28 10:54:10, 浏览次数:7969次 ]
本期要闻:
²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现场评估
²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超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²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²   彭世彰教授著作《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理论与模式》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²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²   长江三峡总公司樊启祥副总经理一行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现场评估
 
2008年3月4-5日,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现场评估。评估专家组由10人组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厚群教授级高工和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教授分别担任评估专家组组长和副组长。
3月4日上午,现场评估报告会上,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教授代表依托单位致欢迎词,随后,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所作的2003-2007年实验室工作报告,以及实验室5位教授所做的代表性成果学术报告;下午,专家组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并与部分实验室人员进行了访谈和交流。3月5日,专家组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形成了对实验室的综合评估意见,并向实验室和依托单位进行了口头反馈。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河海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十分重视实验室评估工作,做了认真的准备,并多次讨论完善评估申请书、工作报告和学术报告,保证了现场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研究、水旱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研究、水生态与水环境演变规律及保护研究、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研究、水经济与管理研究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实验室集中了河海大学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优势力量,五年来, 以优势水利学科为基础,以水资源环境科学问题为焦点,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取得了以暴雨洪水与水旱灾害形成机理、水文循环过程、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演变规律、河口海岸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创新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这次工程和材料两个领域5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评估,共邀请国内知名专家80人,分8个小组到实验室现场考察,3月12日完成现场评估。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现场评估结果排序前30%和后20%的实验室将参加5月的复评,从而确定最终的评估结果。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召开评估准备工作会议
 
2008年元月22日上午,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准备工作会议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大俊、副校长朱跃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孙金华、李云。实验室依托单位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及评估工作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李云副院长主持。
会上,彭世彰主任从实验室评估的时间安排、评估要求、面临的严峻形势、实验室评估期建设与成果、评估前期准备工作及目前的问题与对策六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随后,河海大学朱跃龙副校长对评估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对各工作组的评估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院长及河海大学张长宽校长分别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实验室依托单位领导表示要高度重视评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排除一切干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保证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
此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依托单位领导对实验室的重视与关怀,也对实验室下一步的评估准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实验室全体人员将再接再厉,共同努力,做好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超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王超 教授主持的成果“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及系统耦合模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成果是水力学、河流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及海岸动力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陆域水系水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理论研究,应用于水利、环保、海洋行业。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8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颁布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实验室作为主要科研单位完成的成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成果中,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通过现场资料分析、理论研究、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手段,综合系统地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总体方案及方案优化、航道泥沙回淤、整治建筑物设计波浪和局部冲刷的关键技术问题,先后提出研究报告四十余篇。研究成果为工程决策、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是顺利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重要支撑和依托;开创了大型复杂河口系统综合研究的先例;丰富了大型复杂河口航道治理工程的研究经验;发展了河口治理及工程泥沙的理论。整治工程总体方案和平面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泥沙回淤研究成果是各期工程疏浚力量安排的招标依据,整治建筑物设计波浪、局部冲刷及护底尺度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程实践证明,研究成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良好,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作为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持完成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方案优化、泥沙回淤、设计波浪研究”获得2005年度中国航海科技奖一等奖。“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还荣获2006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是该奖项2002年设立以来第一次评出的特等奖。包括钱正英、潘家铮等9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一致认为,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是我国河口治理和水运事业的伟大创举,是世界上巨型复杂河口航道治理的成功典范。该项科技成果总体上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彭世彰教授著作《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理论与模式》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部日前发布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公告》,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坚持“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经专家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批准,确定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的著作《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理论与模式》被批准为106个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之一。
 
 
 
 
 
1.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鉴定会召开
2008年3月16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召开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王浩院士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水利部庞进武副总工程师担任副主任,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科技委及相关司局、国家防办,水规总院、黄委会、河海大学的徐乾清院士、陈志恺院士、朱尔明教高、高安泽教高、富曾慈教高、任光照教高、李原园教高、陈效国教高和陆桂华教授共11位专家组成了鉴定委员会。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围绕攻关目标和任务,组织了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重点针对海河流域洪水资源潜力评价、水库讯限水位调控洪水、渠系互济调控洪水资源、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综合管理和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系统集成等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集资源评价、合理配置、联合调控、风险管理于一体完整的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技术体系,对缓解海河流域水资源压力、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开辟安全可靠的水资源利用新途径,对我国防洪减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5方面的创新性成果:⑴首次明确给出了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和洪水资源潜力概念,系统提出了洪水资源潜力的评价体系和估算方法,综合评价了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能力现状、潜力,提出了综合利用方式,为洪水资源安全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⑵系统提出了水库讯限水位风险设计的技术和方法,为讯限水位调控洪水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潘家口、密云、岳城等大型水库面向洪水资源利用的讯限水位调整运用和调度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案。⑶系统研究了北三河水系中下游为代表的平原地区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分析建立了集区间产汇流模拟、河网洪水演进、闸坝群联合调度控制为一体,利用河渠互济调控洪水资源的调度分析决策平台,为平原地区跨河系洪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⑷全面评价了海河流域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特点,建立了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蓄滞洪区综合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先进的决策支持工具。⑸针对流域系统,建立了耦合水库调度、河渠互济、蓄滞洪区运用等多种调控措施为一体的北三河水系洪水资源利用联合仿真调度系统,提出了综合运用洪水资源安全利用措施的集成技术体系,为流域层面的洪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科学决策平台。
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课题研究成果为编制海河流域水库洪水资源利用调度预案、洪水资源利用应急方案、流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水库讯限水位调整、跨渠生态调水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可在其他流域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防城港深水码头建设及航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验收
2008年1月26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在南京主持召开了《防城港深水码头建设及航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鉴定验收会。该成果由实验室固定人员为主完成。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工作全面完成了项目合同规定的任务,研究技术路线正确,提供的成果报告和技术文件资料齐全、翔实可靠。主要创新点为:通过波浪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大圆筒重力墩式码头系泊船舶荷载和动力特性,针对大圆筒重力墩式结构提出了码头系泊船舶在波浪作用下撞击能量计算方法;在改进型缓坡方程的抛物型近似模型基础上,综合考虑波浪折射、绕射、底摩阻损耗、风能输入、波浪破碎及破后再生波的传播变形,建立的快变地形上的非线性缓坡方程数学模型,具有创新性;提出了大风期风、浪、流共同作用下粉砂质海岸泥沙输移和航道淤积计算方法,利用防城港及黄骅港、唐山港等港口航道大风浪泥沙骤淤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符合性较好,可用于砂质和粉砂质海域航道泥沙大风浪骤淤预报;进行了波浪作用下和波、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运动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泥沙起动规律和含沙量的垂线分布,提出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底层含沙量计算公式;研究提出了在缺乏大型浮吊的情况下,大圆筒出运、托浮、安装的设计及施工成套技术,具有实用性。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防城港湾口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深水航道工程,为依托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所建立的快变地形上的非线性缓坡方程数学模型和提出的波、流共同作用下底层含沙量计算公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7年度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2008年1月19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6BAC14B00)2007年度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专家咨询会在南京召开。吴中如院士、陈厚群院士、以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单位70余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实验室研究人员张建云教高从2007年度目标、主要研究内容、阶段考核指标、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2008年度工作安排等进行了汇报。咨询专家对项目和各课题的总体研究进展及取得的一系列初步成果表示了肯定,并对做好下一步研究工作、实现预期目标和确保成果质量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雨洪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及专家咨询会在长春召开
为总结和评估“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雨洪资源利用技术及应用”项目各课题的研究成果,确保项目按期高质完成,于2008年1月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雨洪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2007年度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专家咨询会,陈志恺院士、林学钰院士、刘国纬教授、翁文斌教授、许新宜教授和曹寅白教高等6名咨询专家以及有关单位领导、各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王银堂教高介绍了项目2007年度总体执行情况和主要进展,七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所承担课题年度研究进展和成果作了汇报。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汇报,对项目及课题目前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项目及课题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各课题负责人一致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专家意见,扎实开展下一阶段研究工作,力争圆满完成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
 
5.“山东红石顶核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温排水及低放废水排放数值模拟研究专题成果”评审会在京召开
2008年1月26日,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山东红石顶核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温排水及低放废水排放数值模拟研究专题成果”评审会。河海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所做的成果汇报,对该项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专家门一致认为,专题成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对取排水方案进行了多方案比选论证,从温排水和低放废水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角度,兼顾厂区总平面布置,提出了推荐方案,成果可作为现阶段工程设计和环境评价的依据。
 
6.实验室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8年3月,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实验室最终申报国家基金项目20项,其中两项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学术交流与参观访问
 
1.长江三峡总公司樊启祥副总经理一行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3月9日下午,在河海大学林萍华书记、朱跃龙副校长等陪同下,长江三峡总公司樊启祥副总经理一行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视察。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向来宾介绍了实验室学科建设、科研进展、国际合作、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汇报了刚刚结束的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随后,彭主任陪同来宾参观了相关实验平台。
 
2.教育部科技司高新技术处傅恒升处长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元月6日上午,教育部科技司高新技术处傅恒升处长视察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听取了宋瑞平副主任关于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随后参观了各实验平台。傅处长对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律实验平台及同位素水文实验平台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很有特色,并肯定了各实验平台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作用。陪同参观的还有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陈星莺主任、河海大学科技处蔡新副处长等。
 
3.实验室施国庆教授和陈绍军教授参加第11届国际非自愿移民IASFM年会
第11届国际非自愿移民研究年会(11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udy of Forced Migration/IASFM)于2008年1月6-10日在埃及开罗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十字路口:难民与非自愿移民(Refugee and Forced Migrants at the Cross Roads)”。
    本次年会包括亚洲移民、移民安置政策、生态移民、中(国)印(度)开发项目移民比较、冲突与重建、全球气候变化与移民等14个主题会议和62个专题会议。来自世界各国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议围绕主题进行了大会报告、专题会议、提问和讨论。会议还就非自愿移民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合作的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以集体名义加入国际非自愿移民研究协会,成为了该协会的会员机构。
    实验室施国庆教授及陈绍军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分别在专题会议做了主题发言。施国庆教授在题为“中(国)印(度)开发项目移民比较”的专题会议上重点介绍了中国的移民政策和实践经验;陈绍军教授在“冲突与重建”的专题会议上做了题为“中国发展和移民—生计恢复的挑战”的发言。发言获得了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埃及美国大学、美国布鲁金斯研究会等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会议期间,施国庆教授和陈绍军教授等参加了国际重要移民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就今后移民研究发展与合作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与加拿大York University 和美国Georgetown University 教授就双边合作与研究生交换进行了交流;另外,还专程参观了世界七大水坝之一的阿斯旺大坝,并与库周移民进行了座谈和访谈。
 
 
大型仪器设备介绍(五)
 
仪器名称:全自动激光粒度分析仪
型号:LS13320
生产厂家: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
组成:
1) 主机:LS13320,0.04-2000um
2)样品台:Aqueous Liquid Module (ALM)
3)样品池:Sample Cell for ALM
4)进水过滤器
5)质控品:0.3um、15um、500um标准粒子
技术指标:
利用激光技术自动测量泥沙的粒径。仪器可以测量的泥沙粒度范围很广,可0.04~2,000 um之间,适应河口海岸环境中的泥沙特点和泥沙研究的需要。对应不同大小的泥沙颗粒,采用多波长、多模块的自动转换分析方法。LS13320测量的准确性可达1%,重复性在0.5%,检测器132个。
LS13320激光粒度分析仪符合ISO13320激光衍射法测量颗粒粒径的国际技术标准,通过工作软件控制,自动完成检测器基线测量和检测前背景测量,自动完成激光光路调校;样品测量结束,自动保存打印测量结果;自动清洗样品池、样品槽及管路,监控清洗洁净度,保证背景干净。
功能:
该设备利用激光测量原理,分析河口海岸环境中悬沙(包括冲泻质、床沙质)与底沙泥沙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为河口海岸泥沙动力学研究的要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和水利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电 话:025-83787286    传真:025-83786606
邮 编:210098
网 址:http://www.hydro-lab.cn
Email:hriskl@chinalab.gov.cn
          wdl@hhu.edu.cn
返回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平台管理 | 办公管理入口

      地址:江苏南京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    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邮编:210098  电话: 025-83786606    传真:025-83786606  E-Mail: wdl@hhu.edu.cn 

      版权所有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